談談微信訂閱號的那些事兒
之前寫過關于訂閱號開始付費的文章,主要觀點闡述的是訂閱號這么做我猜測的目的是鼓勵“連續式創作”,也就是類似專題/專欄,當然付費僅僅是一種嘗試。
目前來看,開啟文章付費的公眾號極少,不是不想開,而是不敢開;
開啟吧,粉絲覺得你要賺他的錢,心里不舒服,價格定的太高,粉絲也不買單。所以,怎么想這事兒對于號主來說都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微信為什么還要做這個功能呢,目前來看是在試水,付費只是嘗試,嘗試號主的開啟率,用戶對付費文章的接受度。
現在看來,效果并不理想。
公眾號號主幾百萬,每天生產的內容不計其數,這些內容目前而言并沒有發揮真正的價值,特別是針對存量內容
我絲毫不懷疑訂閱號以后增加【智能展示】的功能。
意思就是,用戶可能看到的并不是號主最新的文章,而是根據用戶與號主之間產生的各種大數據來進行推薦。(注意,這里不是說的訂閱號信息流,而是粉絲與號主之間的內容流體)
比方說,可能在歷史文章的頁面增加篩選功能,比如最新、最熱、評論最多等等,主動權掌握在粉絲手里,粉絲想看什么內容直接篩選,粉絲也可以看看其他粉絲都比較喜歡看號主的什么內容。
實現方法可以有很多種,對于微信來說只是愿不愿做的事情,因為他們掌握所有數據。
那么,這樣一來,幾百萬號主的存量數據就能夠發揮價值了。
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我發現,號主和粉絲之間的價值并沒有完全發揮,或者說我們目前只能通過號主發表的文章來對號主的形象做一個簡單的判斷,你可以理解為公眾號所呈現的號主的形象不夠全面和生動。
粉絲想要快速獲取歷史文章的難度較大,從而增加了快速認識號主的門檻。
你也許會說,粉絲就是認可號主才會關注啊,錯了,粉絲是先接觸的是文章,好比你看到一篇文章你關注一個陌生的公眾號一樣,你對這個號一切都是陌生的,僅僅是從一篇文章開始;但你知道這個號的特色、標簽、形象嗎。
你顯然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去了解,你無法快速判斷。
號主的標簽、形象、文章風格等目前并沒有做外顯功能,但不代表以后不會做;因為這是加快“偶像”與“粉絲”鏈接的橋梁。
粉絲在第一次關注一個號的時候,可以通過簡介或者其他地方的標簽來大概了解這個號主要生產什么,擅長什么領域,粉絲對號主的印象等。那么,號主的ip形象就會更加的具體,側面增進粉絲粘性。
然后說說訂閱號頻繁更新的事情。
去年更新了文章付費功能,這個功能只是試水,并且目標人群不是普通的個人ip,而是有著連續式、劇情式生產者的號主,你可以理解為小說,也可以理解為類似于知乎的專欄。
總而言之,訂閱號必須要將沉淀的歷史內容做發揮價值,。
你可能會說,騰訊不是有微信讀書了嗎,怎么還要在公眾號里嘗試做小說類閱讀市場?
這就說到動機了。
目前來看,公眾號的打開率已經不行了,微信是知道的,怎么提高打開率呢?
鼓勵大家撰寫高質量內容?優化標題?這些當然可行,但不可控。
所以,大策略上,微信可能的方法就是利用連續式、沉浸式內容來提高用戶與號主的粘性,從而增加公眾號打開率和留存時長。
理論上來講,當號主對某一類話題進行期刊式的創作后,是可以刺激粉絲的閱讀欲望的。
所以,今年更新的一些功能都是在鼓勵號主進行連續性創作或者專題類的知識創作。
去年那篇文章里也提到過,后續的訂閱號的更新方向不外乎專欄、專題、包月或者包年的盈利模式。
從今年訂閱號更新的功能來看,基本是往這個方向去走的。
增加搜索功能、增加專輯、增加上一篇和下一篇、增加標簽/話題、尾部的相關閱讀等等
這些更新的功能有幾個意思:
滿足用戶使用歷史文章的需求
滿足用戶深度閱讀的需求
培養用戶連續閱讀的習慣,鼓勵號主進行“專輯式”創作。
這些功能目前只是皮毛,記住核心的東西:以億為單位的內容如何放大價值,存量內容如何繼續發揮余熱。
這是微信必須要去思考的事情。
所以,無論訂閱號更新什么功能必然是圍繞三個核心點來做:號主、內容、粉絲。
本文轉自公眾號:溫清河(ID:wenqinghe2020),作者:溫清河。
標簽:   微信訂閱號 微信 訂閱號